
大众网记者 魏俊怡 胡中喆 吕磊 济南报道
雪山逶迤高耸,江河奔腾不息。
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——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,有这样一支队伍:他们来自泉城济南,跨越千山万水;他们克服高寒、缺氧等不利条件,用脚步丈量大地,用真情浇灌梦想。
来高原为什么?在高原干什么?离开时留下什么?
这是每一个济南援藏干部人才都会思考的问题。
心手相牵,手足情深。他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,用真心真情架起一座座连心桥,编织起人心凝聚、团结奋进的纽带。

白朗县丰登广场。
在白朗县玛乡土古村,藏族雕刻艺人果杰的家中,三十块石板静静陈列——石板上,刻着援藏干部进藏的身影,刻着蔬菜大棚的轮廓,刻着一条从泥泞到通达的公路。
这些石痕,不是冰冷的史料,而是一个家庭三十年的记忆,也是一座高原小城与泉城之间,跨越山海的深情对望——从母亲走烂鞋子也要换双新鞋去学校看孩子的泥泞路,到如今村村通的硬化路;从过去吃不饱饭的窘迫,到济南援藏队带来的日光温室里,新鲜蔬菜挂满枝头,每一块石板都是“民族三交”(民族交往、交流、交融)工作的生动见证。

济南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、白朗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刘立接受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采访。
三十年,在济南援藏干部人才的努力下,各民族人心归聚、精神相依盈亚配资,各民族交往、交流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。
“在雪域高原上,能真切感受到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,生活居住在一起,工作奋斗在一起。”白朗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刘立坦言,“济南、白朗的‘民族三交’工作以务实举措搭建两地联系桥梁,促进汉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”——这跨越山海的联结,正是济南援藏三十载始终坚守的“民族三交”之路。
若说济南援藏的“民族三交”工作有“形”,那一定是由一场场具体的活动、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垒砌而成的。是第600届者下斗牛活动上,汉藏双语直播镜头里,披锦缎的牦牛犄角相抵时观众攥紧的拳头;是泉朗两地联合摄影展中,大明湖的荷花与白朗青稞田的金浪在同一面墙上“相遇”;也是白朗县小学的课堂上,孩子们跟着济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把牦牛剪纸贴在面塑旁,让泉城技艺与雪域元素在指尖相融。
这些“形”,不是刻意搭建的舞台,而是具体到一次握手、一幅画,它让“民族交往、交流、交融”不再悬于庙堂,而是走进生活、走进童心、走进屏幕那端的你我。

者下斗牛的地标性建筑“牦牛至尊”。
雪域高原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丽。从校园到社会,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开展,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。
这份“形”的背后,是济南援藏三十年不变的“韵”——以文化为桥,让情感共鸣,让发展同频。
它的“韵”,藏在跨越千里的“童心之约”里。济南燕山小学的孩子把趵突泉画在信纸上,旁添相拥的石榴籽;白朗县完全小学的孩子回信画布达拉宫与牵手的伙伴,4000余公里的路途让纸页墨香化作“我们是一家人”的默契。
它的“韵”,藏在非遗传承的“活态延续”里。者下斗牛从吐蕃时期的仪式成为自治区级非遗,再通过济南直播被全国看见;济南剪纸、面塑走进白朗校园,让藏族孩子懂得中华传统文化既有高原豪迈,亦有泉城温婉。当非遗成为生活中可体验、可创新的“活文化”,文化认同便在石板的纹路中悄然扎根。

白朗县完全小学、济南燕山小学云课堂。照片由济南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组提供
更难得的是,这份“韵”始终与发展同行。如今的白朗,乡镇通畅率达100%,温室蔬菜销往全国,两地孩子云端共绘友谊,曾经的艰难困苦,早已在“三交”的滋养中化作生机盎然。
“通过交往交流交融,不仅引进了先进技术,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”白朗县委书记普布石达的这句话,点出了“三交”工作的“神髓”——它最终要实现的,不是地理的接近,而是心灵的归属。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,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,济南援藏的“三交”工作便是这一要求的生动践行。

白朗县玛乡土古村的藏族雕刻艺人果杰向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介绍石刻板画。
三十块石板,不会说话。
但它们刻下了三十年的路,三十年的情,三十年的交融。
它们告诉我们,真正的援藏,不只是把路修到高原,更是把心铺到彼此的生命里。“三交”工作,说到底,是一次情感的扎根、一回民族的共情。它不需要宏大的辞令,只需要一次次真诚的对望、一场场用心的活动、一代代接力的书写。
泉水流向雪山,是自然的奔赴;
人心走向人心,是文明的归途。
济南与白朗的三十年,是“民族三交”的三十年,是初心不改的三十年,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泉朗两地深深扎根的三十年。
悦来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